曾有人问过我,"管理者什么的,跟开发人员到底有什么区别?"这两个角色都是我经历过的,但我仍花了一点时间来考虑。这个问题真的蛮重要的。
编程是从我六岁就开始的消遣。那时我写了第一个程序:从我爸爸的书里照抄了一段游戏的源代码,随即就着了迷,并且一直未曾放弃,直到编程成了我的事业。多年来,在我解决了各种有趣的或者复杂的编程问题之后,我觉得是时候去迎接新的挑战了。
但是转行就意味着放弃,放弃我多年来磨练出来的专业技能。然而,经过一番挣扎与向专业导师咨询之后,我毅然决然的跨出了这一步。
现在,干了三年半的管理,我终于有资格来回答这个问题了。管理者和开发人员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衡量成功的标准不同。
具体来说:
(一) 你的成功会更琐碎
当我还是一个程序员的时候,每天来上班脑子里都会有一个工作计划,通常这天结束时,我都能完成好这个计划。这种感觉就像是每一天我都在进步。
而作为一个经理,常常在回家的时候,都不知道我那天到底干了啥。并不是我什么事都没做,只是实在没有可供衡量的结果。
身为管理者,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工程师去做改变,但改变不会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,需要时间和关注。
- 你努力去实现的变化,可能模棱两可并且很难有清晰的定义。
- 要认识到需要改变,这件事本身也可能很难。
- 工程师们很难抛弃旧的习惯,需要不断的提醒他们。要改变他们的思维定势,是一件有挑战性的而且不轻松的事。
在 New Relic,我们每季度都会举办一个定期检查,用于提供一个反馈的渠道,让工作的重点放在长期的目标上。有些季度的发展可能突飞猛进,但大多数时候,会有的只是还叫不错的进步。
当团队人员真正出现大的变化时,就需要管理者不断的引导。我们经常使用的工具叫做"regular info-bits(定期的信息交流)"。具体做法是,工程师把他们工作上的进展用简短的 email 发给管理者。Email 的主题通常与专业发展,团队合作,项目更新,沟通交流和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有关。这个过程有助于他们更加系统的去思考问题,你也可以通过这些信息,获悉他们的成长。
这种做法会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看到结果,但是最终可以看到你团队的成员们建立了自信并且成长良好,你会觉得一切辛苦没有白费。
(二)你的成功有战略上的影响
好的开发者可以对企业造成巨大的长期的影响,好的经理会引导整个团队的成功。
工程上的问题常常不是黑就是白。但是人的问题,几乎总是模棱两可的。即使你知道你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,解决的方法却并不是总是那么清楚。过去你用这个方法解决了这个人的问题,不代表你就可以用它解决现在的问题。人类行为这个东西实在是有太多的变量了。
要建立一个合作无间的团队,就有一系列的挑战:
- 团队的建设并不是把一个个明星成员拼凑起来这么简单。
- 一个有凝聚力的团队需要充分理解每个人的长处和短处。
- 团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,每当有人加入或者离开,都需要重新磨合。
作为经理,你的工作是确保你的团队尽可能的高效的运行。但你不能指望稍有变动,就来一次大刀阔斧的革新,不能指望流程上动辄就做彻底的改变。有效的管理者需要:
- 不断的评估你的团队需要什么帮助。
- 注意,这个需求对于不同的工作和不同的团队可能是不一样的。
- 使用和发明正确的工具来支持你的团队。
这个关键是逐渐的变化,不断的观测,而后不断的做出改进。例如,如果你发现你的团队没能得到足够力度的支持,首先找到办法使局面不要那么混乱,而后再寻求工具来优化你的团队。和你的小伙伴们一起努力克服困难,先选择重要的问题来处理,然后回头检查这个变动是否得当。
(三)你的成功往往就是帮助别人获得成功
在 New Relic,我们相信 Invisible Manager(隐形的经理)这个理念。这意味着我们在幕后工作,让工程师站在聚光灯下,突出他们的成功。我们确信工程师应该获得荣誉,这是他们应得的。所以 New Relic 的新功能推介会,我们鼓励让团队成员站在公众面前去介绍产品,而不是产品经理或工程经理。
大多数人管理者之前都是成功的工程师。而作为一个经理,会产生更大的影响,不仅在生意上,也在员工的生活里。许多管理者会发现,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成长。
先管理好你自己
对于有工程背景的我来说,专注于手头上的问题比什么都重要。在我心里总是有一个完整的计划,涵盖了团队所需要的一切:成长,动态,质量,支持,产品交付,会议,博客发表等等。我会有一个清晰的愿景:我的团队在未来一年里要成为什么样子。这有助于我做出日常的每一个决定,而最终走向我们长期的目标。
要管理好一个团队需要大量的工作。但它也带来了大量的喜悦和自豪。作为经理你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思考。一个月一次,找一个安静的空间,去想想你团队里的每个人,去看看旧的邮件和项目报告。你会发现你的影响力,不仅加诸于你的产品,还影响了你团队里的人。这就是成功的真正标准。
本文作者Kirby Frugia,就职于SaaS服务提供商New Relic。原文载于New Relic博客。